运营商以“流量虚拟货币化”破局可期?

C114 中字

  电信运营商在面临被互联网边缘化的担忧下,提出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化的命题,而近年来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其尝试的勇气还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今年发生了两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中国电信综合平台开发运营中心于2014年11月21日对外盛大发布基于流量可交易的互联网化产品——流量宝3.0(事实上,该平台中心早在2013年8月份便成立,并于2014年1月召开了成立大会,流量宝产品便亮相,但未进行大规模宣传);一个是中国联通于2014年11月25日发布流量银行,直接给人以金融化的概念。

  从发布会后的媒体报道、行业人士解读以及相关话题搜索关键词热度来看,中国联通的流量银行概念要比中国电信的流量宝的效果要好,这一方面是两家在发布会的传播策略差异,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流量银行的概念更具吸引力。有些媒体及行业人士将其流量银行称之为首创性,就个人了解的情况来看,这实在是有些扯的大了!从产品本身的功能来看,流量银行还是比较单薄空洞的,尤其是是所谓的打通三网,更是停留在画饼阶段。个人看来,流量银行的发布会传播效果,更多是运营商学习有些互联网企业炒作先于产品的一种方式而已。实际上,现在就把流量业务直接推到虚拟货币阶段,这种做法还面临诸多问题的考验,尤其是运营商处于体制内企业的身份也是一大硬伤。因此,本文在个人以往关于流量经营的零散观察思考基础上,就流量业务虚拟货币化的相关问题谈谈,供业内人士参考。

  一、流量货币化,虚拟货币世界里的新成员

  随着网络虚拟世界的快速普及,网络世界里可使用的货币——称之为虚拟货币也孕育而生,且种类不断丰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网络游戏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游戏币,除了可以直接用于游戏消费外,玩家直接还可以进行交易;第二类是门户及即时通讯工具服务企业发行的虚拟货币,典型的便是Q币、Q点,还有百度币、新浪微币等;第三类就是基于互联网的特殊算法形成的虚拟货币,如比特币、莱特币、无限币、夸克币、泽塔币等,尤其是2013年被炒得火热如比特币。按照目前运营商的流量业务创新设想,流量币(目前有牛币、流量币)便是即将加入虚拟货币世界里的新成员。

  问题是:流量币和已有的虚拟货币有何差异?个人认为差异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个是现有的虚拟货币绝大多数不具有通用性特征,无论是游戏币还是Q币、百度币、微币,这些都是在一个比较封闭的体系内流通,尽管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体量已经很大了;另一个是产生的价值基础不同,现有的虚拟货币的产生是基于具体的互联网应用的,而这些应用是会随着所属互联网业务行业状况以及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发生变化的。流量币确实基于上网流量这种低替代性的稀缺资源(未来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时候,则另说了)。总结起来,一句话:流量币这种虚拟货币的稳定性要更强,通用性更高。因此,这就决定了基于流量的虚拟货币很容易进入实体货币领域,后续二次交易的市场更加灵活多样。这就决定了基于流量的虚拟货币将面临更多的实践问题,尤其是还主打银行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联通的做法让人觉得很具有冒险精神。因此,在这条道路上,运营商还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资源来加以研究。

  二、流量虚拟货币的监管问题

  如前文所述,虽然大家还是把基于流量的货币化地界定在虚拟货币的范畴内,这样也就似乎可以比较好的回避货币监管单位对于虚拟货币的监管难题。但是,市场从来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进行的,尤其是当自己对市场缺乏有效的掌控力的情况下。当运营商创造性的把流量进行了货币化之后,后续是否能够严格控制在虚拟货币的世界里,这方面个人还是持保留意见的。如果是这样,从理论上分析,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这里面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如何评估,值得关注。

  为了说明可能面临的交易监管问题,以腾讯公司与Q币虚拟货币有关的财务数据来做解释。根据腾讯公司的财报,其2013年度递延收入总额在118亿元左右,2014年中期已经达到147亿元。由于Q币销售后必须实际消耗后才能做收入确认,因此个人认为此负债类财务项并主要是由Q币体系带来的。如果运营商基于流量的虚拟货币达到这样的规模级别,相关监管单位将会做和选择?也许有人会说,目前也只是开始。但是,如果基于流量的虚拟货币达到不了这样的规模级别,则流量经营的业务创新将是失败的,不能有效支撑运营商的体量。因此,既然已经启动了这样一个受人民群众欢迎(无期限、可转让二次变现、可能还有利息等)的业务,就有必要现在就研究起来。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