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曙光
如果将视角从手机向着外延望去,落幕的同时,新的机会也来了。这次的契机是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崛起。
巧的是,韩国双雄又在汽车电池领域狭路相逢了,背后的关键催化剂则是我国从2009年开始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200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在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城市进行试点,2013年推广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内。补贴政策下是爆发式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乘用车厂马不停蹄地赶上政策的顺风车,同时还有一大批造车新势力涌入其中。
而新能源汽车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区别于传统汽油燃料的锂电池或氢燃料等。这让手机颓势难止的三星和LG看到了“重生”的机会。2014年,LG化学电池业务在国内露出苗头,与上海汽车、长安汽车等车厂签订电池供货协议。那一年,也因为借着国外以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LG化学电池部门的利润相较去年暴涨了10倍。
之后,三星和LG也相继选择在中国投资建厂,并且在近年来一直加大对中国工厂的投入。LG化学宣布投资约138亿元建设产能达32GWh的南京工厂,三星SDI则在关闭天津手机工厂的同期重启位于西安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二期项目。
数据显示,2018年LG化学、三星SDI和SK Innovation三家韩国电池企业累计在华投资超过3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国外电池厂商吸引众多汽车厂商的一个原因是,其在电池的一致性、稳定性、循环寿命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优势,对下游整车厂的吸引力也大。
对于三星以及LG来说,在手机上失掉的面子,算是在锂电池领域挽回了。
新能源之外,内存市场也韩企的新骄傲。而三星、SK海力士都是中国存储市场高涨的受益者。
如图所示,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是当前手机中必不可缺的关键部分,随着近两年手机对内存大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对计算性能要求的提高,经历了低迷期的存储市场迎来了涨价大爆发。
据三星、海力士财报统计,2017年两者在中国营收的分别为253.86亿美元和89.08亿美元。而就在去年,三星在西安的存储工厂二期也正式开工。短期来看,由于国内存储产业的积淀还差一点火候,内存市场基本上是韩国半导体公司的囊中之物。
韩国公司在中国,能否逃过失败的怪圈
亚马逊电商业务败走中国市场,敲响了一个警钟。那些在国内曾经如日中天的外国科技公司,不可避免都会落入失败的困境,比如谷歌以及当年的雅虎在种种可抗以及不可抗因素下,被本土企业挤出中国市场。
三星、LG等韩国的科技公司,他们有着相似的“发家”轨迹,也曾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但是从进入中国到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在技术的迭代和演进中,他们在国内的角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改革开放下,他们享受了中国市场的人口、市场红利。然而,当技术回流到国内,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内企业很快又能从他们手中夺回市场。
客观因素之外,外企在中国不可避免会遇到本土化的问题,LG电子在中国发展那么多年,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要从韩国总部调人总管中国地区的业务。
有通讯业资深分析师曾分析三星手机在中国的失败,他认为三星的本土化做得不好,在应用市场、逻辑功能等方面都采用全球视角,没有像很多本土品牌那样针对中国消费者去做优化,这一点与摩托罗拉没落的原因非常相似。
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再到存储半导体,韩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阶段性起伏,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国内的科技创新重心的变化。
在LG没落的同时,正是国产手机的起步阶段,也是移动通信技术从2G向3G过渡的关键期。当国产手机在市场上游刃有余、如日中天的时候,三星不可避免被拉下神坛,这个时间点是国产手机崛起期。
从起步到崛起,韩国双雄逐一被剥离出中国市场。当然,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涉及到一些政策因素,诸如敏感的萨德事件。但是市场经济下,终归还是市场规则淘汰的它们,种种因素最终造成了他们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节节败退。
回望动力电池乃至内存市场,国内的其他玩家都在虎视眈眈中,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实力都不容小觑,紫光、晋华也在加紧存储芯片的技术研发,再加上国内政策有选择性地偏移,谁也无法预料三星、LG们是否会重蹈覆辙。
全球化市场中,想要在海外市场做出一番成绩容易,能否延续这种优势则是摆在许多企业面前的难题,韩国公司在中国,有过辉煌,也有过落寞。当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创新进入下一个阶段,谁又能笑到最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