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三星手机辐射超标遭集体诉讼 国产手机检测结果却是这样的

浑水冷星
关注

中国的消费者的眼睛盯着基站,美国的消费者却紧咬手机辐射不放。数日前,《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委托 RF Exposure 实验室对苹果、三星等11款手机辐射测试,发现多款智能手机辐射超过美国联邦监管机构FCC规定标准后,多位消费者向苹果公司提起了集体诉讼。但是综合各方情况后,不仅手机辐射超标真实性结果存疑,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尚未盖棺定论。

外媒独立调查多款手机辐射超标

大部分智能手机,尤其是是最受欢迎的iPhone 7,超过了安全的射频辐射标准。这一分来自《芝加哥论坛》的调查,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RF Exposure 实验室对当前11款手机进行了射频辐射测试结果显示,不论是标准测试,还是手机厂商反馈后修订测试,iPhone 7情况最严重,距离身体2mm、5mm的测试辐射全部超标,其余手机2mm辐射超过标准比例极高,其中三星Galaxy S8的8.22W/kg为标准的5倍。

FCC给予的限值为1.6W/kg。

RF Exposure 实验室,是美国为数不多的被认可用于测试电话和其他射频辐射装置的机构之一。他么对外宣称,完全按照FCC的制定规则进行测试。FCC指导测试范围为5mm以上。更为实际的情况是,许多手机用户将手机放进口袋里,2mm距离测试符合主流人群的使用情况,只是从结果来看,手机辐射问题加重。

这样的测试结果,遭到了苹果、三星、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集体抗议,苹果方面强调,《芝加哥论坛报》主导的测试不符合正确评估iPhone型号所需要的程序。但是iPhone均没有具体指出测试中不合规的程序,同三星、摩托罗拉一样,反复强调终端产品符合FCC测试要求。

《芝加哥论坛报》在文章中提出这些测试可能是在极端环境的最大数值,但是他们担心儿童、孕妇等易受伤害人群暴露于低水平的手机辐射中而面临癌症以及其他健康影响的风险。他们认为“调查结果有助于就手机射频辐射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持续的辩论,并提供了现有联邦标准不足以保护公众的证据”。

目前已经有诸多消费者提起了集体诉讼,表示苹果和三星电子设计和制造的智能手机所释放的射频辐射超过了美国FCC规定的水平,涉嫌虚假宣传。FCC也表示将对问题型号进行重新测试。

多国辐射标准不一

手机的辐射,主要为射频辐射,也就是非电离辐射,与微波炉辐射相同。体现手机辐射情况的专业术语为SAR值(比吸收率:传输RF能量如何被人体组织吸收的量度),主要以对脑部辐射吸收为准。

目前全球通行拥有两大标准体系,一个是由国际非电离性照射保护委员会(IC-NIRP)规定欧标为2.0W/kg,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另一个是美国FCC规定1.0W/kg(实际上,1.6W/kg相当于欧洲的1.0W/kg)。摩托罗拉手机曾因辐射问题被FCC挂名,当时摩托罗拉以符合欧洲标准为理由进行辩解。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以及制造商,根据第一手机研究院的孙燕飙介绍,我国采用的是欧洲标准,也就是2.0W/kg。相比国外环境,国内从监管到消费者层面对手机辐射关注较少。如韩国甚至出台相关法律规定,要求手机等电子设备必须明确标示电磁辐射的等级。虽然国内手机进行辐射测试,但并没有相关强制要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手机辐射较大。相反的是,《芝加哥论坛》测试的11款手机中,vivo的表现最为优异,2mm距离内仍然符合标准。德国联邦辐射防护办公室今年曾经发布手机测试报告,小米、一加、华为、中兴等品牌,部分型号略超标美标,但均符合欧标。

辐射是否有害无定论

目前呈现的倾向来看,国际市场用户越来越关注到手机辐射问题。如Moto Z3增设的5G模块5G Moto Mod配备了距离传感器,如果手指距离某一天线太近且位于发射方向上时,模块会关闭毫米波5G天线,以避免对用户产生辐射。手机对不同部位辐射影响不同,贴近耳朵时造成的辐射最大,因此,对于过去的一些型号,苹果公司给出了额外的建议。苹果的网站告诉iPhone4和4S的用户:“把iPhone带离身体至少10毫米远,以确保暴露水平保持在或低于测试水平。”iPhone7提交上市申请时,也曾建议用户将iPhone7携带到离身体至少5毫米的地方。

手机射频辐射向来争议已久。

去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老鼠进行研究,每天将其整个身体暴露于无线电波(2G和3G网频率)超过九小时,时间长达两年(2岁的老鼠大致相当于70岁的人)。研究显示:手机射频辐射不会导致癌症。不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阿吉特·派伊(Ajit Pai)最近宣布,目前手机无线辐射的暴露限值符合安全需要,不需要更新。

“手机的射频辐射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短期内不会有任何学术上定论。”独立通信分析师付亮认为:“苹果与三星的事件能够引起各行业的重视是件好事。”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戚夜云)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