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的隔空充电技术被炒热,其实这种技术早已在国外传出,不过由于技术难点太多,一直都没有变成现实,小米能将它变成现实么?
小米提出的隔空充电技术其实在国外已有许多的理论,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没能变成现实。业界都知道,频段越高能传输的能量越高,这与5G类似,5G厘米波技术较强的绕射、衍射能力但是无线数据传输速率低,而5G毫米波技术的无线传输速率高但是绕射、衍射能力弱,甚至雨滴、树叶都能阻隔5G毫米波信号。
对于隔空充电技术同样如此,考虑到能量传输的问题,就只能采用高频段,小米的宣传片中也强调它采用了毫米波技术,不过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不会有很强的绕射、衍射能力,无法在房间内的任何地方都能使用隔空充电。
如此这种无线充电器就只能放在客厅中,在没有桌椅等障碍物的情况下才能充电,甚至人手的阻隔都会导致它接收到的电量大幅衰减,更不可能隔着墙壁等障碍物为手机充电。
隔空充电的另一个技术难点是能量损失问题,采用了高频段可以传输更大的能量,但是它依然无法避免能量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呈现指数级衰减的问题,按照麻省理工之前公布的实验数据,接收端达到5W功率,发射端的功率将达到20W的水平,这就产生了辐射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
国家合规辐射标准是6分钟的平均功率密度在4瓦/平方米,接收端的手机远小于1平方米,小米11的面积为0.000125平方米,即使前后面积同时算上也只有0.00025平方米,5W的功率辐射在手机如此小的面积上,辐射功率已远超国家标准数千倍。
至于发射端的功率就更高了,有业内人士指出小基站的发射功率大概就在30W左右,对于消费者来说,谁能承受得起一个接近于小基站发射功率的仪器放在自己家里?
小米的宣传片中强调发射端采用了144根天线,这属于一种相控阵技术,目前相控阵技术主要用于军用,原因是相控阵技术成本非常高,小米的隔空充电技术必然成本也非常高昂,对于民用技术来说首要考虑的就是经济成本,小米隔空充电技术的成本能达到大众接受的水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