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值跌去六成,商业客户再难拓展
被称为“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在2020年6月上市后,股价在当日上涨358%,市值飙升破千亿。但在随后两个月大幅下跌,2020年底股价维持在150元左右。到2021年股价进一步下跌,截至今日收盘,股价为103.65元,总市值414.70亿元,相比上市之初跌落将近6成。
(源自东方财富)
众所周知,寒武纪的成名依赖华为。寒武纪与华为的合作可追溯到2016年,那时寒武纪成立不久,就已接到华为的订单,主要给华为的旗舰手机麒麟970、980提供人工智能IP技术,这给一个刚成立的公司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前途看似一片光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寒武纪设计的NPU(神经网络处理器)也被华为所采用,与华为的合作从未停止,而寒武纪也从中获得了较大发展。
在2019年之前,寒武纪营收的最大来源就是IP授权业务,2017~2018年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98.95%、99.69%。其中,华为海思为寒武纪贡献了2017年、2018年该业务100%、97.94%的销售占比。但好景不长,在2019年之后华为海思开始自研芯片暂停与寒武纪合作,这导致2019年、2020年寒武纪IP授权业务分别下滑41.23%、82.96% 。
失去了华为海思后,寒武纪很难再拓展同等体量的客户。从业绩表现看,华为的合作与否给寒武纪带来影像很大,后者的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正逐步降低,2018-2020年,寒武纪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9.95%、95.44%和82.11%。由于旗下研发产品的特殊性,目前寒武纪AI芯片产品也面临着着通用性不高、商业客户拓展难的局面。
车用智能芯片能否拯救寒武纪?
值得注意的是,在寒武纪“云变端”协同战略之外,车载智能芯片或将成为其下一个发力的战场。今年7月16日,寒武纪发布公告称,寒武纪董事会通过审议,同意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寒武纪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1.7亿元人民币并引入投资者。
AI芯片公司寒武纪发布公告称,寒武纪董事会通过审议,同意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寒武纪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行歌科技”)增加注册资本1.7亿元人民币并引入投资者。本次增资扩股完成后,行歌科技的注册资本将变更为2.0亿元人民币,其中寒武纪持有行歌科技60%的股权。其他投资者麒麟创投、蔚然投资(蔚来汽车)、尚颀投资(上汽集团)、问鼎投资(宁德时代)合计出资2000万元,持股10%。完成本次增资之后,寒武纪将利用自身在智能芯片领域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拓展车用智能芯片的研发。
智能汽车场景显然是2021年的热门赛道之一,从传统车企转型智能化到BAT落地入局车联网项目,汽车硬件装备也早早为智能汽车时代做了诸多努力,车用智能芯片正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从以前追求汽车的机械结构、内燃动力,到现在的能源环保、自动驾驶,市场对于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芯片也成了主推智能汽车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不得不承认,寒武纪选择入局车用智能芯片是个好选择。
寒武纪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也曾对“公司为什么决定进入车载智能芯片领域”进行了回应,寒武纪表示,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芯片行业的重要应用领域,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是芯片。一方面,汽车的操作和人机交互界面将越来越智能化,未来汽车的中控系统会有大量的智能计算能力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成熟,自动驾驶将成为可能,自动驾驶会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因此对于车载智能芯片的需求也会迅速扩大。汽车的新能源化和网联化进程必将要求底层硬件能够支撑高速运算的同时保持低功耗,未来智能芯片在车载领域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于寒武纪而言,在“云边端”智能芯片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能为其发力智能驾驶领域带来不小的优势提升。因为智能驾驶是一个复杂体系,一个系统性的任务,需要基于统一的软硬件生态,进行“云边端车”四位一体的联动。具体而言,车载智能驾驶芯片负责处理驾驶任务;车路协同则需要边缘端智能芯片在路侧实现实时收集、低延时传输道路与车辆、车辆之间的交互信息;传感器采集的许多数据将会回传至云端,进而使用云端或边缘端智能芯片处理复杂的训练、推理任务。如果上述芯片未采用统一的基础系统软件平台,体系不兼容,云边端之间存在开发壁垒,客户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成本进行繁琐的移植,而且无法发挥车载智能驾驶芯片的最优性能。同时,随着智能驾驶应用场景的深入拓展,高等级智能驾驶必然产生更高的人工智能计算需求。
蔚来、上汽、宁德时代都是汽车产业链生态企业,之所以会选择投资寒武纪子公司,相信也是看中了寒武纪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行业积累。当然,话题回到寒武纪本身,芯片科技就是要大量投入研发经费,虽然迟迟不见盈利,但是营收持续增加,寒武纪的未来还是值得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