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出口管制限制,接不了华为订单,中芯国际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镁客maker网
关注

事实上,考虑到良率和产能,目前所有晶圆代工厂的设备采购均避不开应用材料、Lam等美国公司,因而只要华为在“实体名单”上,它的订单自然也就无人可以接下,台积电是这样,中芯国际也难逃这一限制。甚至如果未来出口管制进一步缩紧,中芯国际手上的华为14nm订单都要受到影响。

“买设备的时候,我们都要和对方签订一个合约,即不与美国政府List上的公司打交道,所以只要我们在用他们的设备,美国就不可能不管我们。”在采访原中芯国际员工时,她也就此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诚然,设备限制是回避不了的问题,因为“最终,半导体行业除了买设备就是研发,你设备不买肯定是不行的。”

当然它只是一方面,因为这一限制虽然从根本上妨碍了市场交易自由,但这不意味着华为活不下去,谈判、时间等因素都给供应链市场调节留有了空间。比如,台积电现在的赶工是在积极配合华为这一大客户的需求,也是对“设备限制”的积极回应。

中芯国际还有哪些“短板”需要弥补?

如果一定要追本溯源,“设备限制”的结还是需交由国内设备厂去解开。但是退一步来看,大家的疑惑中也暗含了很多其他的担忧,比如在设备限制之外,国内晶圆代工厂身上显现出的技术能力落后问题。

以中芯国际为例,即便作为中国内地最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它的技术能力也是无法与台积电、三星电子相提并论的。换句话来说,就算没有设备上的限制,因为工艺制程能力不足,中芯国际依然不能够接下华为的先进制程订单。

众所周知,中芯国际目前最先进的制程工艺为14nm,而它自己在招股书中也说,该制程工艺已经代表了中国内地“自主研发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最先进水平”。也就是说,与台积电相比,中芯国际的制程工艺依然落后了1-2代。

关于“落后”这个话题,在采访中,被访者认为这主要还是体现在积累上。

“以良率为例,因为经验积累不同,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差距就是真实存在的。比如金属与金属之间的连接出现了问题,如果是台积电的工程师,他们只需要在其系统里输入一个关键词,几百篇良率分析报告就会出现,这些就是经验。简单来说,每一代人做的东西,其实都积累在那里了,而中芯国际没有。”

如此种种,在每一个环节,中芯国际都存在诸多改进的细节。当然不仅仅是经验上的不足,在人才、研发等方面,中芯国际也显得有些“后劲不足”,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它的发展。

首先是行业人才。因为国内半导体人才市场供给不平衡既成事实,而作为半导体企业的关键组成部分,人才对一家企业的影响也不小。

在招股书中,中芯国际就直言,“行业优秀技术人才的供给存在一定缺口,人才争夺日益激烈。如果公司优秀的技术研发人才离职,而公司无法在短期内招聘到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工艺研发和技术突破,对公司的持续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如中芯国际所示,从整体人才招收的情况来看,其实它是存在“招人之痛”的。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