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发展速度很快,但有经验的人并不多,能招收到的一大批年轻工程师都需要前辈去带,他们也基本在做配套服务。而公司招人仅仅是第一步,即便你引入了来自行业巨头公司的人才,他们各自之间也要有一个磨合,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在技术领域,人才常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人才,一类是研发人才。而受总体人才环境和市场等因素影响,在研发和创新方面,中芯国际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招股书中,据中芯国际介绍,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员工15795人,其中研发人员2530人,占比达16.02%。
纵观整个科技行业,不难发现,中芯国际研发人员的占比并不算高。即便是台积电,它已经处在行业顶尖位置,其研发人员占比也达到了12%,而且在不断走高。这对后来者中芯国际来说,压力其实是不小的。
“究其根本,这不是中芯国际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科研环境的问题,即我们做基础研究、科学研发的人才不够,而既有的很多人才,他们是否能够走出实验室、走进产线,结合工艺做研发,这又是一个疑问。”
而为什么学校的高端人才没有“转化”为产业赋能和做创新的人才。
在采访中,被访者认为是环境问题,她指出,“大环境也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像IBM,他们有一部分人没有KPI,公司是愿意给他们自由的时间,去做研发的;同时,公司也是愿意容忍失败的,但国内公司会更为苛刻一点。”
同时,从中芯国际目前公布的情况来看,其旗下子公司中芯新技术虽然专注于研发与创新的,但成立至今约五年,它是否有重大成果反馈给产线,外界尚不得而知。
不过不仅是人才以及由此引发的创新不足问题,中芯国际在招股书中也提到,公司还存在客户集中度过高、子公司过多、持续资金投入等问题,当然这些尚不触及根本。
国内晶圆代工厂需要被客观看待,尚存诸多市场机会
对于中芯国际,被访者认为,“它是不完美的,但是已经足够好。”这应当是我们对待国内优质半导体企业的态度。
因为仅仅从人才输送上,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成立至今,中芯国际已经向业内输送了诸多优秀的半导体制造人才,包括已经出来创业的原中芯国际一、二、三晶圆代工厂厂长等。
“当时很多专家来到中芯国际,每一个人所做的都远远超过他在成熟的巨头公司做的事情,包括设备怎么评估、采购、和供应商洽谈等,我相信对他们来说,这是一辈子里面吸收东西最多的几次机会之一。”
此外,从目前的业务和技术布局,我们能够看出,中芯国际在这20年里从无到有,做的事情确实足够多。
据招股书介绍,在特色工艺领域,中芯国际陆续推出24纳米NAND、40纳米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工艺,与各领域的龙头公司合作,实现在特殊存储器、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细分市场的持续增长。
除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业务外,中芯国际也在打造平台式的生态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与IP支持、光掩模制造、凸块加工及测试等一站式配套服务,并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伙伴一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集成电路解决方案。
“从市场表现来看,其实中芯国际已经赢得了很多客户的认可。它的服务做得很好,而且能够帮助客户成长。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小客户来说,尤其在产品迭代、市场激增的情况下,与中芯国际合作是更好的选择。”
确实,对于中芯国际来说,与其把精力放在抢夺大客户上,倒不如专注于目前所需要服务的客户,了解市场需求、客户痛点,稳扎稳打。
其实未来,它的机会也很多。在招股书中,中芯国际自己就分析指出,“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向智能化、轻薄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新的智能终端产品层出不穷,使得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同时,“集成电路产业链逐步从美国、日本、欧洲和中国台湾向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地区转移,有利于国内企业研发先进技术和积累管理经验,促进本土企业的快速发展。”
而在国内5G风口下,中芯国际选择上市科创板的同时,加强了与中国信科的合作,其实也是在探索更多合作机会,保障营收。
最后
“目前,我们还不能说整个晶圆代工产业格局已定,中芯国际对中国内地半导体制造行业的贡献其实是卓越的,但是未来要走的路也还很长。”
在招股书中,中芯国际也提到,除了技术水平需要不断加强外,其在产能规模上的瓶颈也要打破,这需要整个产业去支持。